http://www.braintechnews.com

Science报道一条全新的“从眼睛到大脑”的“抑制

数十年来,生物教科书都告诉我们,我们的眼睛会向大脑传递信号,而这些信号清一色都是“兴奋性”的。而在今日最新一期《科学》杂志上,美国西北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提供了切实的证据,找到了一条“抑制性”的信号通路。这也让我们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 
科学家们知道,视网膜神经节细胞(RGC)对于视觉有着重要的作用。事实上,这些细胞能将光信号传到40多个不同的脑区,产生有意识的视觉感知,或是实现某种潜意识的功能(如调节瞳孔大小和生物节律)。一般来讲,这些功能依赖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突触释放“兴奋性”的神经递质谷氨酸。然而,过去的一些研究结果暗示,在某些哺乳动物里,可能也存在某种释放“抑制性”神经递质γ-氨基丁酸(GABA)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。
 
为了寻找这些细胞的线索,研究人员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。他们将负责合成GABA的酶与Cre重组酶共同表达,再在小鼠单眼中表达Cre依赖性的荧光蛋白。由于在视网膜里,只有这些神经节细胞能够映射到脑部,因此任何发出荧光信号的轴突,都代表了产生GABA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在。
 
▲小鼠的视网膜:蓝色为细胞核,紫红色为抑制性细胞,绿色为ipRGC(图片来源:参考资料[2])
 
利用这个技术,科学家们找到了这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,并发现它们大多存在于大脑的“非成像区”。顾名思义,这个区域不参与视觉成像,但和昼夜节律的调控有关。根据以前的资料,研究人员们又发现,在这些脑区,“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”(ipRGC)是起主要支配功能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类型。那么,研究人员们观察到的荧光信号,是否真的来自ipRGC呢?后续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正是如此,并确认这些细胞会释放GABA。
 
接下来的问题则在于,这些ipRGC究竟有啥用?科学家们抑制了这些细胞的功能,发现模型小鼠的生物节律对弱光变得更为敏感了。“这些抑制性的信号防止我们的生物钟在弱光环境下发生重置,也防止瞳孔在弱光情况下收缩,”本研究的通讯作者Tiffany Schmidt教授说道:“我认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机制上的解释,让我们理解为何眼睛对光如此敏感,但潜意识的行为却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对光敏感。”
 
这个机制对生物体也有着一定意义。当环境短时间变暗时(如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),我们肯定不想让身体的生物钟做出大幅的调整。只有真正出现持久的光线变化时(如昼夜交替),我们才希望生物钟对其做出反应。
 
研究人员们在论文最后提到,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一条从视网膜出发的GABA能环路(GABAergic circuit),能降低大脑非成像区在弱光下的灵敏度,从而减少对生物节律的影响。这也能防止身体的生物钟做出太多不必要的调整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